搜贴子 搜作者(贴子) 搜作者(回复)
柳州家教网首页 | 
社区首页 > 语文专区 > 浏览
楼主
关于文学名著
中学生须读文学名著
作者: 童华池 

  曾在报刊上看到一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高考中文试题,当时,情不自禁发出感叹:远隔重洋的他乡异地,竟有如此地道的高考中文试题!这里所说的“地道”,并非指这份试题与当今中国普通高校招生试题的模式一样,而是指这份试题在注重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方面,取材乃原汁原味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考法正是中国传统考法。且看下面两题:
  其一:20分 《红楼梦》中的宝玉不思攻读,《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屡试功名,试比较二者个性的不同。(不少于250字)

  其二: 20分 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同秦老的友谊与《红楼梦》中的贾母和刘姥姥的关系各有什么特点?(不少于250字)

  这两道题与我国现行高考的语文试题比起来,显得是多么的“大手笔”!两道题考了两部文学名著,涉及六个人物;既考了阅读,也考了写作;更考了分析综合和思辨能力。而且其难度还在于,考题涉及的内容不是印在试卷上的篇幅仅一二千字的现成的文字材料, 而是在考场上见不着的两部长篇小说。 如果考生平时没有读过这两部名著,“临场发挥” 能够奏效吗?高考招生机构敢于这样命题,也反映了当地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侧面——平时就重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是作了规定,进行了指导,而且不会是只让学生读考题上的两部。如果将这两道题原封不动地搬来考我们中国的考生,摸得着边际的能有多少?我们的高考命题小组,敢于这样命题吗?难怪某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曾经惊呼:讲台下的弟子,竟有多人没有读过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确实,我们的中学生读文学名著的现状太差劲了,这已无需赘述。只须说明的是,问题的根子不在一届又一届的中学生,而在于现行的高考制度。现行的高考制度造成了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他们哪有精力来读名著! 再者,高考语文试题直接考名著的题甚少, 像前面例子中所举的那样大跨度地深入考名著的题就更没有了。“高考是指挥棒”,这早已是国人之共识;既然这样,中学生怎么可能花费宝贵的时间去读长篇名著呢?

  但是,中学生须读文学名著。尽管现在是高效率的信息化时代,文学名著的功能仍然是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也是一般的文学作品不能完全取代的。堪称“名著”的作品,往往调动了作者较长一个时期,甚至是毕生的生活积累及作者最优化的艺术手段而创作出来的,并且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举世公认。这样的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广阔,更深刻,更具典型意义,作为审美的客体,为审美的主体——读者,提供的审美价值更为巨大。中学生读文学名著,对其增加文化底蕴,从根本上提高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禁不住为之叫好——早就该这样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且规定的书目比我们多得多; 我们终于迈出了这极为重要的一步。然而,从新大纲颁布两年的情况来看,现状并不容我们乐观,中学生读文学名著的问题没有出现多大转机。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硬件”跟不上——不少的学校——包括我所知道的一些省级重点中学,都缺少经费的投入,图书馆藏书甚少,无法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根本借不到学校提供的文学名著。第二点则是仍然要归结到高考上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考升学率不断上升,大多数省区已达70% ,照理说,高考的竞争应该有所缓和;其实不然,竞争却在加剧,这就是名校的竞争。这种竞争又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学校或是地区之间的攀比,看有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还要看绝对人数的多少;二是近两年填报升学自愿政策的宽松,考生有了较大的选择的自由,这就使一些抱定要读名校的考生,特别是一些高分考生,大量回流复读。这两种情况都是教育部门始料不及的。新的一轮高考竞争的加剧,我们理想的那种“素质教育”的实施面临严峻的挑战,故而,中学生读文学名著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则被搁置起来。

  问题是明摆着的,但要对症下药又是何其困难!经费似乎要好办一点,但是一说到钱就不亲热了。比钱更难办的是高考的竞争,高考制度和教育评价机制不彻底改革,哪怕是升学率达到100%,竞争也不会缓和下来;而这里所说的改革,又绝非是教育部门所能单独实现的。

  尽管这样,我还是要呼吁:希望国家财政增大教育的投入,具体点,要保证大纲规定的中学生所读的文学名著进入每所中学的图书馆,要保证每个在校的中学生都能读到这些文学名著。在此基础上,企盼高考制度和教育评价机制进一步改革,尽可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外阅读环境。并希望今后高考“正式”考考名著——高考是“指挥棒”,何不利用其正效应呢?先泛泛地考,再像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那样,大跨度地,深入地考——实际上,这种考法也并非他国之创造,正如前面所提及的,本来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考法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如何继承传统?当从洋人那里引进的“大剂量”的标准化试题已暴露出明显弊端的时候,何不对我们传统中的合理的成份多一些反思——比如高考语文对名著的考法。果真这样,再加上合乎国情的“创新”,何愁中学生不读文学名著?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的要求也就容易落到实处了。写到这里,又必须强调一句话:中学生读文学名著,其本身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是一种手段而已——这种手段却又是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老师(160895)06-10-13 17:07回复此贴
回复内容:
百分·柳州家教网 ©2003-2015